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京废旧塑料回收,以及北京塑料回收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废旧塑料回收在治理白色污染的意义
我国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大量引进国外软塑包装技术设备,生产价廉、易加工、方便适用的软塑包装制品,很受广大百姓欢迎。特别是一次性泡沫塑料餐饮具和塑料薄膜购物袋,迅速普及,大量使用。但是由于人们用过后,随便丢弃,造成此类废弃物垃圾猛增。尤其是铁路沿线,到处都有被丢弃的白色泡沫塑料快餐盒和薄膜袋,对环境造成了被称之为白色污染的破坏,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呼吁有关方面抓紧治理。“治白”、“禁白”由政府部门正式提出,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最先由铁道部于1996年7月1日发布通令,在全国铁路系统禁止使用一次性泡塑饭盒;北京市政府“六部门”于1997年12月22日联合发布通知,自1998年1月1日起,全市禁止使用泡塑饭盒和厚度0.015mm以下的塑料薄膜购物袋;1999年5月1日,北京市再次发布“政府令”,全市禁止使用0.025mm以下的塑料薄膜购物袋。
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治白”、“禁白”是1998年11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有关部委联席会议,提出自1999年7月1日起,用1-2年时间,在全国完全淘汰一次性泡塑饭盒;1999年2月2日,原国家经贸委正式发布“6号令”,要求全国在2000年底以前,完全淘汰一次性泡塑饭盒。同时,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政府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纷纷发布通知、禁令、组织查禁。于是在全国掀起了查禁泡塑饭盒和超薄塑料膜购物袋的“桥辩治白”、“禁白”运动。
如今,我国的“治白”、“禁白”已随时代发展,进入21世纪第三个年头了。按目前进展情况看,在时间上,估计一个“八年抗战”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如美、日和西欧等国,有关此类产品,仍在大量生产使用。这些国家在软塑包装材料方面的使用,占整个软包装材料的一半以上。90年代末,美国软包装材料的需求量是2038kt,占整个软包装总需求量的71.3%;欧洲是70%。而且目前这些国家租消孙每年仍以4%的增长势头持续发展。而如此大的消费量却并没有发生像我国如此严重的“白色污染”。有资料说,约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也曾发生过此类污染,但由于他们及时采取了有力措施,抓紧治理,很快治好。据介绍,他们的做法是重在抓治,并没有禁止生产和使用。这些国家的政府,一方面及时制定鼓励改善产品和开发新的替代产品;另一方面,着力组织制弊链订有效回收措施。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出详尽、明确的废弃与回收处理法规、政策;重金鼓励开展回收再利用研究。同时对国民进行有效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法规教育;大力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在全国形成了一种保护环境、严格执法、自觉遵法、守法的良好风尚。
对类似问题,我们的一些管理部门,在开展“治白”、“禁白”之前,却没有下大力气,积极组织调研,鼓励改进和先行立法,而是首先忙于下令查禁。
如果说,这些产品本身可能有一些缺点,但并不失使用价值。况且它们所具有易加工、成本低、价廉轻便、适用的特点,很受广大平民百姓的欢迎,是别的产品所难以比拟的。有人指责说它们有毒,但并无真正的科学检测根据。时过六、七年,至今也没有真正搞清楚,更没有哪级政府部门,切实组织检测和公布正式结论。至于说“将其乱扔和埋于地下,多年不腐烂会影响土质和污染环境”。这办能说是产品的特性,不应该是它们的罪责。真正责任在于人们不应该该乱扔和埋到地下。政府和管理部门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环保教育和立法上,应积极组织制订出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处理办法;同时鼓励开发新的替代产品。
事实上,有些所谓易腐烂、易降解的废弃物,诸如残羹剩饭、瓜果皮、菜叶之类,不严加管理,到处乱扔乱倒,同样污染环境。而且危害更大。因为此类垃圾,天气稍暖,就会腐烂,散发恶臭。不仅破坏环境,污染空气和水质,还会滋生大量蚊蝇、毒虫,传播疾病。因此,问题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产品能否腐烂或者自然降解。关键在于当地政府能不能抓住问题发生的本质,通过立法和宣传教育,有效地管束人们的行为,使之完全按规定和要求废弃和处理垃圾。不然,总不能为此也颁令禁止人们吃饭,不准栽种瓜果、蔬菜吧!
当然,做为环保,本应该是不论什么东西,不也管它是何种颜色,只要造成污染或者破坏环境者,都要治理。治理是根本。而对于某些既不利于环保,又没有改良余地和毫无利用价值的产品实行禁产、禁用,也是治的一种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就如泡塑和薄膜软塑包装材料制品,当初如果重点抓治、抓改良,可能比抓查禁更有效。有资料介绍,在这方面,国外早有较成熟的回收再利用经验、处理技术及相应法规等。如果及时组织、研究和学习,也许会少走些弯路。
总之,环保、治白的关键,是以做人的工作为核心。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民众支持,共同努力。而广大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和自觉行为,大部分取决于政府和领导方面开展环保、治污的重要意义,包括内容、实施办法和有关法规、政府等宣传教育工作的到位程度。
回顾过去我们“治白”、“禁白”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禁多于治。有些地方甚至是以禁代治,以罚代治。多以通知、禁令、红头文件和罚款,代替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由于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国民的思想认识和自律意识不高,缺乏环保观念,仍然乱扔杂物、乱倒垃圾。而目前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就是在北京市的四环路以外,在城郊乡、镇、农村和居民小区周围的路边、不渠等,到处可见,在一些大大小小的垃圾堆中,都有白色的泡沫塑料饭盒和泡沫衬垫物,以及粉红色、蓝色和黑色的薄膜袋。而附近食摊、饭铺和居民区,扔倒的残渣、剩饭、瓜果皮和烂菜叶等等非白色垃圾的污染程度更甚,对环保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大,更应该抓紧治理,禁止乱扔、乱倒行为。
所以我坚持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环保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乱丢、乱倒垃圾所为。而并在于废弃物和垃圾。更不在于它们本身能否很快腐烂、自然降解和是否有毒。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人们乱丢、乱倒垃圾,这种污染也就不会发生。事实上,对广大国民的宣传教育也是治。而且是最重要的、根本上的治。如果真正做到了宣传教育工作到位,达到了不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人都能做到以不乱扔杂物、不乱倒垃圾为荣,自觉、自律、按规定扔、倒垃圾和废弃物,治白工作肯定会有显著成效。
“治白”、“禁白”开展不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详尽、严明的法律依据。也就是有关领导方面,在抓制订“治白”、“禁白”相关法律方面的工作不到位。甚至直到现在,其中许多方面,诸如关于包装材料的使用、废弃处理、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和回收再利用法规条例等等方面,缺少系统、详细的法律依据。特别缺少有关包装与人类健康、包装与环保方面的法律。因而执法部门难以对此类产品的生产、使用依法规范人们的行为。上个世纪末,发生在上海轰动较大的“包装官司”,最后不得“不了了之”的结局,就是有力的说明。也可以说是“治白”、“禁白”法律不到位的必然结果。做为国家机关和政府领导部门,在大力倡导“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今天,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以落实“三个代表”为基准,尽可能多做些实际的调查研究,认真重视并切实做到立法、执法的到位,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严肃、缜密的科学分析、论证不到位,也是“治白”、“禁白”开展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推行“治白”、“禁白”之前,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应该首先对造成污染的根本原因、有关污染物的特点、性状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进行认真的科学检测和通过各有关方面专家论证、取证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准确到位。然而这些重要工作,从“治白”、“禁白”的实施过程看,工作不仅没有到位,而且很不够,甚至有些根本就没做。最突出、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在“治白”、“禁白”工作已进行了长达六、七年之久的今天,人们(包括某些领导部门)还没有真正搞清楚泡沫塑料饭盒和薄膜袋到底是不是真正有毒。政府领导部门至今也没有正式公布或者确认,至今仍然没有权威结论而说法不一。
“治白”,应该肯定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一个方面。因为不论白色、黑色,凡有损于环保、造成污染的任何物体都要治理。但实行禁止生产、使用,就需要认真研究,组织各有关方面专家学者论证。做出必须禁的科学论证结论。通过立法,依法执行。行政管理部门切不可轻率下令。就如“禁白”,至今塑料行业协会和一大批专家,联名发表不同意见,而且社会上大多数百姓对“禁白”不理解也不愿执行。在这种情况下颁令硬禁,很难有成效。
其实此事如果认真去做,也并不太难。只须政府领导部门很好组织有关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和专家学者,会同相关检疫、检测单位分工协作,进行认真的检测、分析、论证取证,很快就能彻底搞清楚,得出正确结论。尽管这样做,可能比发发通知、下个禁令麻烦和困难一些,但此项工作的开展,可以依据科学论证的确切、到位,而进展顺利,成效丰硕。
以上仅就当前人们讨论“治白”、“禁白”为何难的话题。这些意见将由实践去验证。
深圳计划全面推广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拉萨全面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及塑料袋、北京市场上销售的一次性可降解塑料餐盒六成不合格、学校食堂使用的降解塑料餐盒添加剂卫生指标超标、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正在回洁……这是近来媒体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一系列报道,从中不难看到政府全面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餐具的坚定决心,而市场反应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性能和价格都缺乏竞争力的降解餐具,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次抬头,成了“治白”中最令人头疼的一部分。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为有效治理白色污染这个世界性难题,于10月23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白色污染治理对策研讨会。会上人大代表认真听取了来自全国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业界众多环保专家的“治白”意见和建议。经讨论,与会人员认为回收仍是“治白”的最佳方法,建议曾经对发泡塑料餐具进行回收利用的城市如北京、广州等可否在一定的条件下恢复对各种一次性塑料餐具(包括发泡塑料餐具)回收利用系统的应用。人大代表表示将就此作出提案和建议。
降解餐具推广问题多
原国家经贸委1999年出台了第一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六号令),要求我国从2001年开始全面禁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此后降解塑料餐具企业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但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相比,降解塑料餐具在性能和价格上都没有优势,其耐油和强度都远不如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而要提高使用性能和降解性能,其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一只降解塑料餐盒一般为2毛钱左右,而发泡塑料餐具仅为8分钱,降解塑料餐具的市场接受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也从未在市场上消失,降解塑料餐具的市场接受则更低,而降解塑料餐具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些环保餐具企业利用国家政策与标准的学习班洞、大量生产销售添加过量碳酸钙、回收料的假冒伪劣环保降解塑料餐具,进一步打击了降解塑料餐具的市场。另外,降解塑料餐具本身对环境的影响还存在很大争议,很多业内专家认为目前的塑料降解技术不成熟,质次价高,且只能做到“崩解”,对环境仍有危害。
发泡餐具回收有利润
其实“治白”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然很容易看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当然,在一些高级餐厅也能看到优质的降解塑料餐盒。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之所以仍能在这些发达国家使用,是与其严密的回收系统有关的,而鉴于降解塑料的技术问题一直未能突破,这些国家已不再倡导使用降解餐具了。
北京市在1997年曾发了170号文件,开始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回收利用工作,回收率曾达6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北京市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造成的污染问题,效果显著。而“六号令”下发后,北京市发泡塑料餐具的回收工作也随之停步。
就在北京废塑料餐具回收工作停顿的同时,上海推出了“1分钱工程”,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开始大规模发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进行回收再利用。每个废旧餐盒用1分钱回收后加工成再生料,每吨可卖到5000元钱左右,而随着近期塑料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回收料价格也水涨船高。现在,上海市年均回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超过2亿个,回收利用率高达70%,事实证明加强回收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全面禁产还有待商榷
由于在“六号令”中只是禁止生产一次性发泡餐具,而没有禁止使用,虽然部分城市发布了禁用法令,但大都缺乏执法依据或处罚力度不大,而且由于现阶段降解技术不成熟,全面禁止生产发泡餐具后,替代产品跟不上,因此发泡餐具从未在市场上消失过,甚至有回潮趋势。如北京从2001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后,市场至今仍有大量发泡塑料餐具且不再有人回收,污染反而较2000年前加剧,这就让很多环保人士开始重新思考,全面“禁白”是否需要修订。
白色污染治理对策研讨会,专家们得出这样一个共识:鉴于目前降解技术不成熟,因此主推回收利用、降解替代并行、减少塑料包装用量是当前“治白”的最可行方法。而且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紧缺,加强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就此,参会的人大代表表示将向上反映,再商榷定夺原有的“禁白”法令,使其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和市场规律。同时,与会专家呼吁,应当尽快制订有关包装废弃物治理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来代替简单的行政命令,同时利用经济杠杆来协调回收市场,最终形成“法规支持、市场运作、科学治理、人人参与”的运行机制,以彻底有效地解决各种废塑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
北京捡破烂一天收入
我没有自己的收入,但据举升判我了解,北京捡破烂一天收入取笑蔽决于捡到的破烂数量和种类,一般在50元到200元之间。但是,正改这种收入来源存在很大的难度和风险。
现在北京地区收购塑料瓶如各种饮料瓶,多少钱一个,然后收废品者送到废品站的多少钱一个?谢谢!不胜感激
饮料瓶1毛回收价格。送到废品站一般都是论斤回收大概4-5元一公斤。
旧塑料瓶是怎样循环利用
一般大多数旧塑料瓶和废旧的塑料都是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例如用来做包装材料、日用品、工业用品和家居用品等。
也可以回收做衣服,因为塑料瓶的非常重要的主材料一般是PP(聚丙烯)和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而PET就是制作衣服面料的最重要原材料之一。
而用PET做成的瓶子回收之后是可以做成包装片材、吸塑盒、包装扎带猜卖滚、化纤纺丝、棉花、绦纶布料、土工滤网等。
扩展资料:
而大量用在食品包装的塑料制品是有三种之多分别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
其实短时间内用塑料制穗余品来盛装食用油,是对人体的健康是无妨碍的。如果是用它们来长期配岩盛装食油,会大大的污染食品,从而是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所以可以知道塑料瓶是方便携带和不怕摔而且还具有耐酸耐碱特性、生产方便,也利于回收。但是爱护环境还是要少用塑料制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塑料瓶
关于北京废旧塑料回收和北京塑料回收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