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些严重的废话。 究其原因,是在手机上使用无线充电技术时的一点错觉。
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电产生磁,磁产生电”。 这是我高中物理老师教的。 将电能转化为磁场,带电设备配有磁力线圈,接收磁场,然后将其转化为电能。 最终实现无线充电功能。 目前这种场景在手机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使用过手机无线充电的朋友对于充电效果评价褒贬不一。 认同无线充电的人认为,无线充电技术非常方便,可以摆脱充电线的束缚。 不喜欢的人则认为充电速度慢、充电后电量很快掉、对电池造成很大损害等,这也是无线充电技术优缺点的具体体现。 但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 例如,在餐厅用餐时,有些桌子已经内置了无线充电器。 只要把手机放在上面,它就会自动充电,非常方便。
如果公共场所的无线充电设备足够大、覆盖范围足够广,理论上所有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都可以在无线充电设施产生的磁场内进行充电。 那么小编的幻想就在这里,假设整个城市是一个只要手机用户处于无线充电磁场的这个范围内,所有的设备都可以接收到充电磁场。 手机会一直充电吗? 如果手机一直在充电,手机还需要电池吗?
这种如意算盘看上去有些异想天开,但仔细分析一下,实现这样的目标的技术难点在于:
1、电磁转换损耗是多少? 转换损失能接近于0吗?
2、磁场下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3、大型充电设备成本有多高?
目前全球主流的无线充电技术有五种,分别是Qi标准、Power(PMA)标准、Power(A4WP)标准技术、Wi-Po技术。 这五种技术都无法摆脱功率转换过程中的损耗问题。 如果按照我的幻想,手机完全摆脱电池,提供给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必须大于接收设备的额定功率,否则功率不够。 惊人的。
虽然目前的无线充电产品号称对人体无副作用,但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应用场景中,无线充电设备距离人体较远,封闭的产品设备也有相应的辐射隔离设计但如果应用到宏观领域,如果人体直接暴露在磁场中,结果就很难说了。 这需要大量的实验和技术改进才能实现。
至于成本,3G时代的建网成本在今天是不用担心的,所以只要技术成熟,成本肯定会被摊销。
如果一旦实现,不仅有利于手机设备,几乎所有移动电子设备,包括新能源汽车,都可以摆脱电池寿命的束缚。 想象一下,如果手机不需要电池,产品设计上会不会有更多的奇思妙想? 外观诞生了。 新能源汽车摆脱了电池的束缚,可以边行驶边发电。 冬暖夏凉的座舱不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