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老院,潇湘竹寺,你来过,乐声不绝。 湖南广播电视台走进岳麓书院,首次以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形式进行转播——
千年学园的传奇
湖南日报华盛在线记者杨丹通讯员李雪
为什么是湖南? 为什么是岳麓书院? 这是一个关于骄傲和荣耀的故事。 他培养人才,传道造福百姓,绵延数千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四大名书院之一,岳麓书院陪伴了中国千年历史,连接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不仅是湖南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象征。 每一套庭院、每一块石碑、每一砖瓦、每一朵风荷,都闪耀着经过时间锤炼的人文精神。
千年老院,潇湘竹寺,你来过,乐声不绝。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岳麓书院》于9月22日晚7点30分在湖南卫视、芒果卫视、金鹰纪实卫视同步播出,获得了众多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表示:“这部影片对于梳理几千年的文化脉络、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弘扬文学育人精神。”
让我们一起走进“岳麓书院”,感受这座千年学府的传奇,探寻传奇背后的故事和答案。
用新时代的语言讲述千年大学的故事
对于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如何用新时代的语言讲述千年书院的故事?
一组数字可以概括这部纪录片背后的创作过程——七年的精心策划、三场全国性研讨会、国内顶级学术顾问团队的组建、超过30万字的相关研讨会文本、30万字的学术剧本撰写对于纪录片。 为了让纪录片《岳麓书院》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运用故事片手法突出人物命运主线,高度还原历史。
“纪录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岳麓书院的故事,才是真正讲中国故事,因为在这个院子里,它能代表过去思想史、教育史的发展脉络。”一千年。” 《岳麓书院》总制片人兼总导演、湖南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金鹰纪录片频道主任张宏伟说。
《岳麓书院》分为本源、正统、传道、经世、新变、求真六章。 从五朝“二僧办学”开始,历经朱张理学、王阳明心学、王夫之船山学。 从曾作澎湖、杨昌济、毛泽东,到现在,我们以人为线索,梳理几千年的文化脉络,体现爱国、惠民、治世、求真等故事的核心。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纪录片,人物精彩,内容丰富,细节生动,可与真实影视相媲美。
“全面展示岳麓书院千年文化文脉,并将其推进到新时代的高度,是我们表达的重点;再现岳麓书院庄严、典雅、儒雅的高贵气质,是我们的审美追求。” 湖南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台长、总编辑龚正文)用“高举旗帜”“弘扬文化”为关键词他用“展示形象”来概括湖南广播电视台打造纪录片《岳麓书院》的初衷和决心。为这所伟大的学院制作的历史和人文纪录片。”
具体来说,在影片的内容结构中,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被校准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祥地,岳麓书院被定位为中华文明南迁的延续。湖湘文化圣地。 文化地位,以习近平总书记“唯楚有才,盛在于此”的新诠释,推动岳麓书院历史文脉迈入新时代; 纪录片还将聚焦岳麓书院传统书院教育的教与学、思与教的争论、破坏与建设,以及东方文明“传道利民”的社会启蒙理念和“文化气质”。治世为用”围绕这些事件和人物反映出来。
成就人才,传道造福人民
岳麓书院有三个基本职能:一是藏书,二是祭祀,三是讲学。
藏书是书院最基本的职能。 书院之所以称为书院,必有藏书。 公元999年,岳麓书院已有图书馆。
从岳麓书院的空间布局来看,大面积用于祭祀。 祭祀对象包括历代儒家圣贤,以及为书院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地方官、乡贤圣人,以及书院名师、学生。 每年春秋两季,农历初一、十五等重要时间节点都有祭祀活动。 祭祀主要是书院为加强价值观教育、弘扬正统、进行教化而开展的活动。
讲座是学院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功能。 岳麓书院的讲学很有名。 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来岳麓书院讲学。 最著名的就是1167年朱张晖的演讲,朱张晖的演讲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纪录片也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点。 当时,许多学者从各地赶来听朱张讲学,人头攒动,“骑马的人多了,饮池里的水立刻就干了”。 也就是说,人们骑的马几乎把门口池塘里的水都喝光了。 。 朱张会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以朱熹为代表的福建学派和以张士为代表的湖湘学派在这里进行了充分的思想交流,这对于儒学日后的繁荣发展十分重要。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人在湘江上修建了“朱张渡”以示纪念。
书院的讲座内容到底是什么? 书院是传播儒家思想的场所。 他们所教授的是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史书、儒家六艺。 目的是要学会成人,让大家修身养性,安定下来。 人们通过学物、学知识、诚、义、修身,最终能达到和睦家庭、治国安邦的成果。
张实是南宋著名中兴宰相张浚的儿子。 他32岁出任岳麓书院校长,十分重视实践,主张知行合一。 他是湖湘学派创始人之一。 张士在《岳麓书院实录》中曾这样概括:要成才,传福音利民(“欲成才,传福音利民”)。 朱熹晚年历任湖南抚平使、潭州知府。 他亲自修订岳麓书院校训,并经常到书院讲学。 此后,岳麓书院一直按照传道济民的传统培养人才,朱、张学东也一直受到岳麓书院的坚持。
千年沧桑的人文历史
几千年的沧桑,是人类的历程。
通过镜头,人们将领略书院数千年的历史,掌握文化传承的奥秘。 纪录片中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真是群星璀璨、才华横溢。 全片采用4K拍摄,采用故事片手法,通过镜头讲述故事,凸显人物命运主线。 演员的情景表演历史还原度高,具有大片品质,信息量巨大。
1917年,湖南公办工业职业学校迁至岳麓书院。 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校长宾步成,在岳麓书院报告厅悬挂了手写的“实事求是”四字作为校训,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
当时,年轻的毛泽东住在岳麓书院半学斋,深受实事求是作风的影响。 在谋求改造中国和世界的道路上,毛泽东完善和改造了实事求是的传统主张,并以此为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弘扬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
《岳麓书院》选择从岳麓书院的教育实践出发,着力呈现:正是这所千年书院,孕育了这里的湖湘气质,以及浸透着读书人的文化底蕴。 最终,它在历史上继续为毛泽东等人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它是思想文化的源泉,也历史地造就了“盛世于此”的近代湖湘人物!
这种文化传承,凝聚在岳麓书院那些熟悉的字句里——“惠民”、“知行”、“求真”、“育人”、“践行”……它们源于读书、育人。人,都是在这个学院里培养出来的。 它改造并赋予了这里的精神传承基因,并在千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变迁中,成为每一位湖南文人的信仰和哲学的强大精神内核。 在这里,先进的学说与丰富的传统文化相遇。
最终,这个文明底色的耀眼光彩,成为了这里的文人墨客在乱世中“修行”的精神法宝,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思考世界、追寻本源的文化胎记。 ,追求真理,照亮国家和民族。 。
七次破坏,七次建设与残存与人们的思想
该片导演金铁木表示:“纪录片没有讲故事,或者说故事讲得不好,没有悬念,观众很难看,代入感也很差。”但如果只有叙事,情节被困,岳麓书院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容就无法表达到位,这个平衡点控制得恰到好处。 因此,整部影片在艺术表现上特别注重叙事与写意的平衡。
千百年来,岳麓书院曾七次被毁。 毁灭的历史对应着中华文明千年来多次的崩溃——从北宋的崩溃、南宋的悬崖,到明朝的不甘与绝望,乃至民族自我的崩溃。 ——晚清的信心跌入千百年来未见的深渊。
然而,这所书院在原来的废墟上顽强地七次、一次又一次地修建起来,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为什么岳麓书院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总有改变命运的力量? 答案就在于这座千年大院中来来往往的师生们的激情。
纪录片探寻这片深邃的庭院,试图展现其中所蕴藏的中华文化史诗:这是一部在唐宋变迁和迁徙背景下,湖南从蛮荒之地崛起到文明核心的史诗。衣服向南; 这是一个维护中华正统的悲壮故事。 一部史诗; 它是最早引进西学、严格实行改革开放的史诗; 这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史诗; 这是中华民族执政兴国的壮丽史诗。
历史上,湘楚之地是一个偏远的“衣之地”,但正是在这里,融合了独特的文明基因。 最保守的儒家,视野最开阔; 最愚蠢的方法,创造最辉煌的事业; 山再窄,心胸再宽。
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播研究所编剧、所长朱勇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大型纪录片《岳麓书院》以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为线索,回顾中国古代思想和学术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为天地立心,为民立命,为圣人传绝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是一部充满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让我们以更加虔诚的心情回顾历史,以坚定的信念面对未来。”
岳麓书院意义重大。 不要留在路上,而要留给人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