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英国、澳大利亚、法国、伊朗等国多座城市接连遭遇恐怖袭击。 虽然大多以“独狼”风格出现,但背后却有恐怖组织远程策划和控制,网络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或缺”。
近年来的网络安全研究表明,网络空间的某些“黑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恐怖组织利用互联网的能力。 有学者承认,某种程度上,正是“暗网”为恐怖分子开辟“避风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暗网”是相对于“明网”(或“表面网”)的术语,是国际互联网的“隐藏”部分。 “”是指公众日常接触的网络。 不仅内容“清晰”,网络用户也在一定程度上“清晰”。 就像邮政需要邮箱地址一样,普通接入“明网”也需要IP地址等信息,并且必须通过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建立链接。 一旦IP地址被留下或经过受监管的网络设备,访问者的行踪就可以被追踪。 即使使用代理等方式访问,也只会增加追踪的难度。 “棱镜门”事件充分证明“明网”几乎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暗网”是隐藏在“明网”表面之下的网络。 其最大的特点是保密性,包括网站秘密、用户秘密、IP地址秘密等。“暗网”在“点对点网络”的理念下,采用分布式、多节点访问技术和多层数据加密技术将“暗网”数据信息像“洋葱皮”一样层层包裹和隐藏。 因此,它也被称为“洋葱网络”。 而且,虽然“暗网”极其隐秘,但其访问并不需要高级的网络知识。 只需要一个几兆大小的访问软件,经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以匿名访问。 目前接入软件还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让随时随地访问“暗网”变得更加便捷。
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暗网”等技术带来的保密性、便利性和追踪难度是恐怖组织趋之若鹜的主要诱因。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网络恐怖主义有抛弃“光明”、拥抱“黑暗”的倾向。 尽管各国对现金外流和“明网”金融交易的监管日益严格,但“暗网”的虚拟货币运营模式却为暴力恐怖分子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比特币是“暗网”上使用最广泛、信誉最好的虚拟货币,被称为“暗网”美元。 恐怖组织“伊斯兰祈祷团”收到的所有资金都经过“暗网”比特币交易平台。 恐怖分子利用“暗网”渠道进行恐怖策划,可以有效避免跟踪、定位和逮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安全”。
此外,“暗网”的高度匿名性使得秘密交易难以监控,恐怖分子可以通过“暗网”购买武器。 据悉,巴黎恐怖袭击中使用的武器是通过“暗网”购买的。 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际会议上向50多个国家元首和外交部长发表演讲时,讲述了恐怖组织如何通过“暗网”购买铀、钚等核材料。
尽管世界各国加强了对“暗网”的监管,但效果并不明显。 除了法律挑战(公民隐私保护等)之外,还存在技术困境。 斯诺登泄露的一份“暗网”特别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对破解“暗网”的前景并不乐观,并表示“永远不可能完全揭露所有‘暗网’的真实身份” '用户。” 。
讽刺的是,有外媒报道称,联邦调查局、缉毒局、烟酒枪械爆炸物局和国家安全局花费数万美元打击“暗网”上的非法网站。 数千万美元,而“暗网”最大的资助者恰恰是美国政府和军方。 据悉,被称为“暗网基础”的“洋葱路由”软件原本是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资助的网络工具。
为了控制“暗网”这一新兴网络战线,美国政府投入巨资维持其运行。 有了“暗网”武器,美国军方和间谍机构可以逍遥法外地组织秘密行动和通信,并引导其他国家的反对派团体绕过东道国的网络法规。 然而,独家“黑暗”技术一旦蔓延,必然会成为速度极快、方向不可预测的“回旋镖”,伤人伤己不再可控。
目前,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都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反恐机构,如美国的“跨部门反网络暴力激进化工作组”、法国的网络反恐机构英国的“反恐互联网证据单位”Force、德国的“安全领域信息中央办公室” 等。一直致力于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宣布已率先开发搜索引擎“Max”,剑锋还指向“暗网”空间。 随着国际恐怖组织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掌握越来越熟练,其对“暗网”空间的渗透和融入力度空前,且强度有增无减。 不难预见,未来的网络反恐战争将是曲折而持久的。